查看原文
其他

鹏鸣九天——科学家康鹏教授的非常人生

滕叙兖 计算机六十年 2023-07-08

  康鹏教授的人生丰富多彩、灿烂辉煌,《鹏鸣九天》本号分三次连载。

前言:康鹏教授是我的老师。1960年代我在哈军工电子工程系读书的时候,他是我们系里计算机专业的教员,因为研制出441—B计算机而遐迩闻名。记得他年轻的时候特别英俊,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让你第一眼就能牢牢记住他。几十年过去了,当我去国防大学看望他的时候,康鹏老师已年近古稀,虽然悠悠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老年人的神态,但他精神矍铄,面色红润,声若洪钟,灼灼的目光里饱含着对弟子的慈爱,军人学者的风骨气度宛若当年。

      站在康鹏老师的家门口向西望去,北京西山的群峰岿然傲立,满山的红叶将座座山峦装扮成逶迤欲飞的火龙。我陪着老师和师母信步走向西山,蓦然看去,一只山鹰在巅峰上空迎风盘旋,我突然联想到老师名讳中的“鹏”字,鹏者,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最大神鸟也,大鹏展翅,就直冲九天云外,故而有鹏程万里之成语。

      山路弯弯,我们边走边聊,康鹏老师那略带河南腔调的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感慨,时而激愤。山风扑面,他的传奇人生、他的喜怒哀乐,他的辉煌和坎坷,特别是他晚年遭遇到的不公,一帧一页的往事图文,都朝我飞来……

    苦孩子进了哈军工  

      康鹏本姓袁,祖籍山东鱼台。1937年,他出生在唐山,父亲闯关东杳无音信,兵荒马乱的年月,母亲无法养活三个孩子,姐姐和哥哥先后给了人家。1947年,母亲带着他逃荒,一路乞讨,几近饿毙,为了儿子能活下来,母亲把他送给一家姓任的江湖郎中,康鹏遂改任姓。一年后,康鹏从任家出走,跟着一批流浪学生流落到江南芜湖一带,他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康鹏整整过了一年多的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流浪生活,差点送掉了小命。1949年5月,在乞讨的路上,奄奄一息的康鹏巧遇渡过长江的解放大军,解放军战士救了他,他想跟着部队走,人家不要他,给他开了路条,送上火车,康鹏顺利地回到鱼台老家。

     家乡解放了,康鹏也找到了失散的父母和哥哥。有一天,一个解放军叔叔找到家门口,问道:“这里是康队长的家吗?”

      喜从天降,原来是多年没有音讯的姐姐派来的送信人。抗日战争的时候,姐姐逃出那个人家,当了八路军,现在姐姐和姐夫在河南商丘工作,还是不小的干部呢。

      参加革命后的姐姐改名康静,她把小弟弟接到商丘读书。姐姐说,你以后就改成姐姐的姓,叫康鹏吧。鹏字为名,姐姐对弟弟的前程寄予厚望。

      康鹏上学了,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的苦孩子有超越其他孩子的刻苦读书的倔强劲,加上他天资聪慧,学习成绩非常好,他不断地跳级,小学读了三年就上了商丘一中,神童也!初中毕业后,这个能歌善舞,活泼好动的多才少年迷恋上了文艺,他想当新中国的“冼星海”,就偷偷报考了艺术学校。姐姐知道了,大怒,拧着他的耳朵,逼他去改志愿。姐姐说:“你必须上大学,老老实实地给我考高中。”

        康鹏考入开封一中,兴趣大变,三年的理科成绩全优,特别是数学成绩奇好,老师们为他选择的目标是北京大学数学系。1955年,18岁的康鹏在开封高中毕业后,学校来了几个军人,他们是哈军工招生组的,首先挑上出身好又成绩拔尖的康鹏。

       哈军工是什么学校?说不清。姐姐担心弟弟光想当兵,上不了大学,后来才弄明白,那是陈赓大将办的高级军事学府啊。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大门

 康鹏穿上军装,成为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第四期学员,身为陈赓大将麾下弟子,他英气勃勃,壮志凌云!(图1)

  照搬苏联军校教学计划的哈军工,课程之繁重,学员压力之大,在全国高校里是有名的。在中学时代就养成自学习惯的康鹏,有一套与其他同学不同的学习方法,他上课很少记笔记,他认为一般老师讲课创造性不够,不会超过课本的范围。而课本上的内容他早就自学过了,他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一天到晚总在琢磨着自学中遇到的难点难题,然后深入钻研。几年下来,康鹏的数理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那时候政治报告很多,他常常听着听着脑子就开了小差,思考起某个数理难题。报告会结束,他还在原地痴痴地坐着,直到同学连喊他几声,他才如梦初醒。同学们都觉得康鹏的大脑很特殊,说他是个“怪才”。

      1957年夏天,在全国的“反右派运动”如火如荼之时,康鹏和同学们正在海上实习,下了军舰,回到学院,大家都得“反右补课”,上级发下来的一张答卷里,提了许多问题,其中有一条“你对教授治校的态度”,康鹏答道:“大学的政委可以是党员干部,但校长可以由党外专家来当”,这句话被无限上纲为“右派言论”,要开会批判他,幸亏专科政委出来保护,康鹏才逃过一劫。

     大跃进年代,各个大学都因为教育大跃进,扩大招生,教员奇缺,不得不让部分大学生提前毕业当教员,这叫着“拔青苗”,1959年,康鹏也被系里“拔青苗”,为了培养他,送他去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进修计算机专业。

      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小荷才露尖尖角”,康鹏的聪明才智第一次亮相,他在短时间里完成一个舞台灯光控制的科研项目,受到系里的表扬,然而他的口无遮拦的率直性格给他带来了麻烦。平时他对“钢铁元帅升帐”、“粮食高产卫星上天”这些大跃进中的惊天“壮举”看不惯,憋不住就爱说点怪话,这被领导和同学看成是政治上落后,“只专不红”的人物,接着,在教学改革中大家“批判爱因斯坦”,他又大唱反调,他和那些积极分子们公开辩论:“你了解爱因斯坦吗?懂得他的相对论吗?你什么都不懂,还想批判他?”

      于是,康鹏被列为“走白专道路”的靶子,系里准备重点批判他。正在这个时候,哈军工海军工程系主任黄景文到海军司令部出差,专程来到清华大学看望康鹏等进修的学生。一听说清华大学要批判康鹏,黄主任轻蔑地笑笑,马上命令道:“康鹏,你马上回去吧!”

        康鹏打起背包,不辞而别,回到哈尔滨。几年以后,清华大学才发函为康鹏正式甄别。

    研制441—B计算机  

  1960年夏天,刚回到哈军工的康鹏没有犹豫就接受系领导的教学安排:给高年级学员开新课:脉冲技术与数字电路。

      “你这个冒失鬼,老教员都没敢接的课,你怎么敢接?”一起“拔青苗”出来的老同学好心地提醒康鹏,“你连讲义都没有,怎么去上课?”

       康鹏知道自己的确冒失了,可他的牛脾气又不肯打退堂鼓,一咬牙,拼吧!一个暑假,他钻进图书馆翻译外国技术资料,废寝忘食地编写讲义,爱人王兰英从北京来学院探亲,他也没有时间陪同,最后累得胃出血。开学了,小伙子第一次走上三尺讲台,随着课程的进展,他编写的40万字的新讲义也印刷出来。见习助教康鹏在全系崭露头角,在大家眼里,他是个计算机专业的新秀。

      哈军工的计算机专业起步于1957年,在陈赓院长的关怀下,院系领导大力支持,1958年10月,海军工程系柳克俊小组研制出作为鱼雷快艇指挥仪的中国第一台军用计算机,不久,康继昌等人又研制出机载计算机,哈军工在刚刚起步的中国计算机科技领域独占鳌头。

       1961年初,海军工程系教育副主任慈云桂教授随中国计算机代表团访问英国,参加计算机学术会议,其间访问了剑桥、曼彻斯特、牛津等几所大学,历时两个月。慈云桂注意到国际上计算机发展的主流方向是全晶体管化,他收集了不少有关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方面的资料,头脑中构思着晶体管化的通用计算机体系结构。回国后,他向国防科委领导汇报了出国考察的体会和研制新计算机的设想,得到领导的热情支持。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指示:哈军工的计算机要用国产晶体管,尽快研制出一台通用数字计算机来。

         是年秋,哈军工成立电子工程系,康鹏等年轻教员随慈云桂副主任从海军工程系调入这个新系。康鹏所在的404教研室是学院第一个计算机专业教研室。此时,慈云桂决心在电子系重新组织一班人马,开始晶体管通用计算机的研制,机器命名441—B。

         慈云桂点将的头一个人就是康鹏,他对这个山东小伙子敢字当头的秉性和“拼命三郎”劲头印象很深,他让康鹏做课题组的技术负责人和逻辑设计师,此时见习助教康鹏连毕业证书还没有拿到手。

        一开始,慈云桂让大家先学习半导体学理论。看了几天的书,康鹏不以为然:“不应该花太多时间去钻研半导体理论,我们主要是用晶体管,知道它的特性,会用就行了。”

        当时,中国科学院、四机部等几个大的专业所都在研制通用计算机,他们面临同样的困难:大跃进时起步的半导体工业举步维艰,国产晶体管先天不足,质量不过关,人们悲观地认为国产晶体管不可靠,五年之内,休想用到计算机上。如果要使计算机全晶体管化,只能采用进口的晶体管。可那个时候,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计算机的关键技术是完全封锁的。

       到全国各地调研后,康鹏回到学院,他到慈云桂副主任的家里汇报,两个人长谈到深夜。

     “慈副主任,”康鹏说出自己的担忧,“科学院等近千人大所研制晶体管通用机,两年过去了,都没有搞出来,可见研究工作难度之大,我们现在只是一个十多个人的小组,连人家一个研究室的规模都不够,我在考虑怎么才能拿下这个任务。”

     “小康,这的确是个艰巨的任务,”慈云桂乐呵呵地鼓励道:“在苏联,这样的大课题都是院士一级的大科学家们干的,我为什么选你干?为什么选的都是一些年轻人?我对你们的创新潜力有信心,不要被大院大所吓住,我们军工在军用机上已经走在前面,通用机也能闯出来。”

       康鹏说:“我反复想过,我们不是三头六臂,在实力上无法和人家相比,所以不能走他们的老路,必须走自己的一条新路。他们大都采用外国的诺尔电路,我们国产的晶体管很难适用这种功耗大的电路,况且还有别的问题。”

       慈云桂肯定康鹏的思路,话语中充满了信任:“你就顶上去吧!”

       康鹏带领同志们投入艰苦的逻辑设计和电路实验工作中。国产元器件质量差,触发器一触即发,插个电烙铁、关个电灯,触发器都要翻转;信号抢道、脉冲变形引起信号逐级恶化等问题,都是当时各个计算机研制单位共同面临的科研难题。康鹏提出一个“隔离阻塞原理”,设计出全新的电路,攻克了一个个科研难关。1963年10月,哈军工十年校庆的时候,441—B的研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参加校庆的各地专家学者都来看441—B,听康鹏讲他的“隔离阻塞原理”,当年,在西安举行的全国第三届计算机学术会议上,康鹏的论文引起全国同行的重视。

      康鹏乘胜突击。他到北京出差连看看王兰英的时间都舍不得用,441—B就是命,实验室就是家,长期两地生活,他又不会照顾自己,身体瘦弱不堪,每天睡在实验室的大工作台上,常常半夜起来,拖着实验室主任一起干,他又发明一种推拉触发器,解决了大问题,441—B已经接近最后的胜利了。

   在挨斗的日子里攻克441—B

   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康鹏有一个谁都羡慕的好出身,是属于“根正苗红”的人。按理说,政治运动是不会整到他的头上的。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康鹏的政治命运并不好,他因为是业务尖子,“只专不红”的评价如影随形,他多年以来就积极申请入党,可就是通不过,组织上说要“进一步接受考验”。他因为口直心快,实话实说,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要惹上点麻烦。自从在441—B的任务中挑大梁以后,他一门心思搞科研,负责政治学习的支部委员就在背后放冷箭:“康鹏晚上加班加点是搞他的‘自留地’,他只专不红的毛病更严重了!”

       1964年夏,在林彪加紧推行“高举紧跟”、“突出政治”的大形势下,总政治部一位副主任到哈军工下指令:要“放炸药”,“抓鲨鱼”,揭开哈军工的阶级斗争盖子。紧接着哈军工被定性为全军不突出政治的落后典型,在上级的高压下,一场政治运动席卷全院。

      404教研室的协理员早就盯上“只专不红”的康鹏,他们以党组织的名义组织力量,罗织罪名,对康鹏进行揭发批判。一个打手指着康鹏喝道:“人民内部矛盾的六条标准,你占了五条不符合!”他们又造谣说:“康鹏为彭德怀翻案,反对毛主席。”

       此时,王兰英带着6岁的大女儿刚从北京调进哈军工,家还没有拾掇好,就奉命去阿城县参加农村四清运动。康鹏带着女儿,白天挨批斗,晚上还要进实验室调机,尽管不少同志挺身而出为他抱打不平,但整他的人步步进逼,甚至到他那个只有8平米的小家里,敦促他“老实交代问题”。

      康鹏愤怒到了极点,他无法排遣淤积于胸的怨气,这个直性子的山东汉子一根筋,他居然想到了死,那天,他要到幼儿园去看一眼女儿小虹,然后就去自杀。走在路上,碰到系副主任张杰。老干部毕竟有眼光,张杰发现康鹏的眼神和脸色都不对,就拉住他到路边坐下,让康鹏讲一讲404教研室的运动情况。

      康鹏叫了一声“张副主任……”眼泪就下来了。

      听完康鹏的哭诉,张杰劝慰道:“我们领导干部都集中到院里开会,家里就乱了套,有的人借机整人,打击报复,太不像话了,小康,你要坚决顶住,系党委是了解你的!”

     主管全院科研项目的院科研处处长冉萍听到404教研室大整康鹏,也出面干预,他大声质问:“你们把科研骨干都整垮了,我们国家的科技怎么上得去?”

       冉萍处长特地把康鹏请到家里吃饭,给年轻人打气撑腰。

       教研室协理员一看苗头不对,他组织的这场阶级斗争终于草草收兵。

       1964年10月底,441—B进入总调试阶段,康鹏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和同志们一起住进机房里,昼夜轮班守着他们的宝贝疙瘩。开始拷机的时候,国防科委四局派来两位参谋,看到哈军工教员的拼搏精神,他们深受感动,也跟着参加拷机。

       国际上一种有名的计算机平均57个小时出现一个故障。康鹏和大家忐忑不安地计算着时间,48小时过去了,72小时过去了,441—B工作依然正常,大家欢呼起来,都劝两位参谋回招待所休息,两位参谋不肯,一定要看到底,结果,11个昼夜过去了,441—B正常工作了268个小时,在可靠性上大大超过国际那种有名的计算机。

      中国第一台全晶体管化通用计算机诞生了,在这台机器上,任何部件都是国产的,它是中国自主技术创新的典范,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造”。从此国家擺脱了仿制电子管计算机的老路,迈进自制晶体管计算机的时代。

晶体管电子计算机441—B(图2)

    聂荣臻元帅颁发“康鹏电路”发明证书

  两位参谋兴高采烈地回北京报捷,四局局长李庄大喜,连忙向聂帅汇报,聂帅指示说,哈军工做出了大成绩,在计算机的国产化上取得了突破,要尽快在全国推广。

      1965年年初,在国防科委的主持下,全国30多个单位的代表齐聚哈军工大院,参加441—B推广学习班。其中有国防科委系统的八大院校,有解放军的三大试验基地,还有各军兵种的研究机关,各国防工业部门。这是建国以来,中国第一次大规模计算机复制培训。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哈军工毫无保留地敞开大门,441—B的所有技术机密全部公开,与会单位的代表人手一份技术资料和全部图纸。

       那些日子,担任技术主讲的康鹏把嗓子都累哑了,他和助手在机房几乎是手把着手教会各兄弟单位代表使用和仿制441—B。

     不久,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和北京工业学院五家大学首先成功仿制了441—B,哈军工也在自己的工厂里为军方三大试验基地生产改进型的441—BⅡ,彻底改变了国防尖端武器试验中使用电子管计算机的落后局面,为此后两弹一星的宏伟大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历史性功勋。

      是年春,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仪器仪表展览会上,441—BⅡ和其他单位研制的计算机摆在一起参展,其间突遇邢台地震,接连不断的余震和忽高忽低的电压,迫使许多单位的计算机关机休息。只有441—BⅡ一切如常,并现场为观众免费算题,吸引了地质、气象等众多大单位的技术人员观看,在这次由于地震引发的计算机的无声大比武中,441—B的高可靠性又一次得到公认。著名的两院院士、时任四机部科技司副司长的罗沛霖老先生在全国订货会上大声称赞441—BⅡ,说它是“高可靠性的优选品种”,他带头点名订购,在全国影响很大。移植生产441—BⅡ的好事儿让天津电子仪器厂争取到手,该厂先后生产了150余台,占当时全国计算机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强。

       “王牌产品”441—B在全国开花结果,在中国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康鹏和他的战友们做出永载史册的贡献。

      1965年9月14日,奉李庄局长之命,康鹏与慈云桂教授一起参加441-B的报告会。在会上,康鹏介绍了与他发明密切相关的五篇论文,不善辞令的康鹏净说大实话,台下掌声连天,听者反应热烈,接着对论文进行评奖,五篇论文皆为一等奖。

       李庄向聂荣臻元帅进行了汇报,聂帅说,我们要争中华民族的志气,不要一说发明就是外国人的名字,应该给康鹏同志的发明颁发证书。

       李庄说,那就叫“康鹏电路”吧。

       聂荣臻元帅签发了“康鹏电路”的发明证书,这在中国科技史上是惟一的事例。发明证书送到哈军工的时候,文革狂飙已冲天而起,各级组织瘫痪,“康鹏电路”命名会无法召开。学院科研处的干部怕红皮发明证书被红卫兵抄走,就匆匆锁进保险柜里。然而,随着哈军工的两派群众组织打得你死我活,许多保险柜都被砸坏,后来哈军工奉命南迁,在大逃亡似的混乱中,“康鹏电路”发明证书竟不知下落了。

现存中央档案馆的康鹏教授的获奖“发明记录”。

送到哈军工的《发明证书》在文革中丢失,这是柳溥庆先生获得的毛泽东主席题字的带有国徽的《发明证书》,现存中国印刷博物馆。

康鹏教授,1937年10月生于河北唐山,1949年就读河南省商丘一中、开封第一高中。1955年8月,以优秀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1年哈军工毕业留校任见习助教,1962年参加441-B计算机工程,发明隔离阻塞电路、推拉触发器,1978年3月在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越级晋升为副教授,1984年到国防大学工作,1988年8月晋升教授,2022年12月23日去世。

滕叙兖   辽宁大连人,1963—1968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学员。1968—1970年在黑龙江省鹤立39军农场劳动锻炼。历任中科院长春物理所工程师,中科院长春地理所高级工程师,深圳科技园高新科技创业中心副经理,中国深圳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部门经理。高级工程师。2003年开始发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传记文学集《哈军工传》、《风雨彭门》、《陈赓大将与哈军工》,传记文学《彭德怀第次婚姻始末》、《陈赓大将“刀下留人”》、《是谁按下中国首次核试验的起爆按钮》、《万里长空留飞痕》、《彭德怀三赴哈军工》等,画传集《刘居英画传》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